
|
【低碳转型要闻】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中电联发布两项零碳园区标准
|

|
【油气市场】 主要产油国宣布11月维持增产措施 多家国际巨头宣布:大规模裁员
|

|
【煤炭与电力市场】 2024年我国电气化率达28.8% “宁电入湘”工程全面建成投运 具备800万千瓦送电能力
|

|
【新能源市场】 内蒙古绿电“出塞”首次到海南 中石油成功研制国内首套解耦型平方米级光电制氢装置
|

|
【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 中国在新能源开发和公共交通等领域进展领先全球
|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中电联发布两项零碳园区标准

近日,在2025新型电力系统数智发展论坛上,中电联标准化部发布了《零碳园区碳核算技术规范》与《零碳园区评价规范》两项零碳园区领域核心标准,零碳园区正从概念探索走向规模化实践。据介绍,《零碳园区碳核算技术规范》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系统规定零碳园区碳核算的基本要求、范围与边界、方法及数据来源,为园区碳核算提供统一操作指南。其创新之处在于考虑电力系统碳排放动态特性,对电网具备发布分时分区电力动态排放因子的地区,明确“根据并网位置及变化排放因子进行电碳协同响应,动态计量、核算电力间接排放量”,打破传统“一刀切”局限,让核算结果更贴合实际,为减碳策略制定提供精准数据支撑,适用于各类园区。《零碳园区评价规范》以碳核算结果为核心依据,构建全面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明确运行阶段评价的总体要求、指标体系和星级评价规则。该规范将“单位能耗碳排放”和“实现园区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碳信用抵消比例”列为约束性指标,保障评价严肃性与权威性;同时,创新提出星级制度,将零碳园区划分为一至六星级,为园区提供发展目标与路径,也为相关方提供直观参考,助力零碳园区从“试点探索”迈向“规模化推广”。(信息来源:人民网)
主要产油国宣布11月维持增产措施
近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发表声明称,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中的8个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和阿曼)决定11月维持增产措施,日均增产13.7万桶原油。声明说,鉴于当前全球经济预期相对平稳,石油库存水平较低,8国决定调整产量。声明表示,增产举措是对此前自愿减产作出的回调。为维护石油市场稳定,8国将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增产节奏。上述8国2023年11月宣布日均220万桶原油的自愿减产措施,此后减产措施多次延期,直至延长至2025年3月底。但在此期间,美国、加拿大等国原油产量增加,导致欧佩克失去部分市场份额。今年3月,8国决定自4月1日起逐步增加原油产量。5月、6月和7月日均增产41.1万桶,8月日均增产54.8万桶,9月日均增产54.7万桶,10月日均增产13.7万桶。(信息来源:国际在线)
多家国际巨头宣布:大规模裁员
近日,国际油价持续下跌,能源行业内多家头部企业先后启动裁员计划。美国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日前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减超2000个工作岗位。此次裁员人数约占埃克森美孚全球员工总数的3%至4%,主要涉及欧洲地区和加拿大。其中,到2027年年底,将在欧盟和挪威裁减1200个岗位。与此同时,埃克森美孚持股70%的加拿大帝国石油公司宣布将裁员900人,占其员工总数的20%,这将帮助该公司每年减少1.5亿加元,约合7.6亿元人民币的运营支出。美国雪佛龙公司、康菲石油公司和英国石油公司等也均已先后宣布裁员数千人的计划。(信息来源:央视财经微信公众号)
2024年我国电气化率达28.8%
近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编制的《中国电气化年度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在2025年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电气化率达28.8%,高于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电气化率分别达到约21.4%、34.1%、41.7%、29.5%,共有14个省区市的电气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行业看,工业领域电气化率稳中有升,2024年约为27.7%;建筑领域电气化率保持较快增长,2024年达到约55.3%;批发和零售业及住宿和餐饮业电气化率61.8%;交通领域电气化率增势稳健,2024年达到约6.5%;农村能源绿色转型和电气化进程协同推进,2024年,农业与乡村居民生活电气化率43.6%。《报告》认为,预计到2030年,全国电气化率将达到35%左右,低碳电气化发展对全国电气化率增长贡献率超过八成。(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宁电入湘”工程全面建成投运 具备800万千瓦送电能力
10月8日,“宁电入湘”工程双极高端直流系统结束168小时试运行正式投运,标志着工程已全面竣工投产,具备800万千瓦送电能力。宁夏外送电能力从1400万千瓦跃升至2200万千瓦,将大幅带动宁夏新能源就地消纳和新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有效促进宁夏和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宁电入湘”工程是我国首条以输送“沙漠、戈壁、荒漠”风电光伏大基地新能源为主的电力外送大通道,配套电源装机容量共计1764万千瓦,每年可向湖南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电量占比超50%。工程每年可为湖南增加约1/6的电力供应,可满足300万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从根本上提升华中地区能源供应韧性与安全保障水平,有效缓解当地用电紧张问题。据测算,工程每年可减少受端地区标准煤消耗615万吨,降低碳排放1682万吨,为能源低碳转型提供关键支撑。(信息来源:中国电力报)
内蒙古绿电“出塞”首次到海南
近日,内蒙古绿电跨越3000公里“出塞”首次到海南,标志着内蒙古实现了清洁能源有史以来最远距离的跨省输送。此次跨区域绿电输送由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共同组织,依托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利用跨区跨省输电通道完成。本次交易总电量达833.5万千瓦时,有效提升了“双节”期间海南的电力供应保障能力。据介绍,此次绿电成功从塞北送至海南,依托跨区域输电通道剩余空间,精准匹配受电端清洁能源需求,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电力生产力布局的南北贯通和多网协同优化配置。此举充分体现了跨经营区能源互补与协同发展的巨大潜力,是我国通过市场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一次里程碑式探索与实践。(信息来源:内蒙古日报)
中石油成功研制国内首套解耦型平方米级光电制氢装置
近日,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套解耦型平方米级光电制氢装置,并在户外环境下实现连续稳定运行。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石油在太阳能直接制氢技术工程化应用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当前,我国氢能发展面临结构和成本的双重挑战。对绿氢而言,以每千瓦时0.3元的电价计算,电解水制氢成本高昂,经济性明显不足。因此,发展短流程、高集成、快响应的新型制氢技术,成为行业的迫切需要。该太阳能直接制氢装置采用自主研发的新型平方米级阵列式光电制氢一体化结构和高性能光电极材料,大幅降低制造成本,并显著提升系统的可维护性与扩展能力。在户外试验中,该装置在自然光照条件下运行稳定,日均7小时光照条件下,每平方米可生产约30升绿氢。目前,研究团队正在开展更大规模装置的研发工作,力争在未来5年实现百平方米级装置的示范应用。(信息来源:中国石油报)
中国在新能源开发和公共交通等领域进展领先全球
近日,由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牵头撰写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SDGs十周年特别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联合国官网正式发布。报告对2015年至2024年十年间全球7个及中国全部SDGs进行定量分析与系统评估,全面总结了我国自2030年议程通过以来可持续发展十年的进展。报告显示,中国在落实SDGs方面取得较好进展。截至2024年,全国233个指标中已有141个(60.5%)接近或实现2030年目标,在多个关键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产生积极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在新能源开发和公共交通等领域进展领先全球。截至2024年,中国风力发电机组安装数量全球第一,占全球风力发电机组总数的 39%,当年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新增容量的68.21%;城市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人口比例超过90%,执行减灾战略的省级政府比例达100%,均已提前实现2030年目标。面向2030年议程仅剩五年的关键时刻,报告呼吁国际社会进一步扩大数据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深化指标监测与政策模拟的联动,加强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和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跨目标协同治理。报告强调,设置与各国统计数据相匹配、数据易于获取的国别SDGs指标,发展SDGs指标的大数据监测评估新方法等,是“后2030议程”的重要发展方向。(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本期供稿:李亚茹